为解决印度宗教斗争,英国提出一解决方案,却导致印巴冲突数十年
半个世纪以来,印度与巴基斯坦关系时好时坏,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几乎从未间断,说到底,两国不断发生冲突的原因,归根结底仍是克什米尔问题。克什米尔是“查谟和克什米尔”地区的简称,位于印度、巴基斯坦、中国、阿富汗之间,面积约为19万平方公里,地方不大,但却是印巴冲突数十年的源头。
而这个冲突的由来与英国有着莫大干系。18世纪中叶,印度次大陆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。二战后,英国人力物力遭受巨大损失,军民死40万人,耗资250亿英镑,固定资产损失(如工厂、轮船被炸)40亿英镑,变卖海外资产10亿英镑,积欠外债30亿英镑,内债237亿英镑。英国的实力大大衰退,再也不能在全世界横行霸道了,与此同时,随着二战后世界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,印度国大党和人民群众反英浪潮一浪高过一浪,英国再也不能随意自如的掌控这个殖民地了。
1946年2月,印度海军举行反英起义,3月15日英国首相艾德礼在下议院说: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是全民性的,军队已经卷入这个运动。“把过去的方式应用于目前的形势,是不行的”。“英国准备给印度在英帝国之内或外完全独立地位”。恰在此时,美国看到英国势力衰退,企图取代英国,控制印度。从1944年起,美国就给印度经济、军事援助,并打着“反对殖民主义”的旗号,“关心”印度独立运动,处处给英国出难题,对印度的反英运动起了推波助澜作用。
由于以上种种原因,英国不得不从印度撤退。艾德礼将印度的善后残局交给了蒙巴顿将军。 蒙巴顿出身英国贵族。1943-1946年任东南亚盟军最高统帅,他对印度的情况非常熟悉。印度的特点是宗教派别斗争激烈。最大的教派是印度教,其次是伊斯兰教。两大教派互相仇杀,而这其实是英国“分而治之”的统治政策造成的。早在1943年,针对印度的这一特点,英国柯伯兰教授在《印度问题》一书中就提出,把印度分成印度教徒区、伊斯兰教徒区和土邦区的方案,而蒙巴顿接手印度后顺势提出了“蒙巴顿方案”,这个方案是是柯伯兰方案的继续和发展。
根据“蒙巴顿方案”的说法,将印度一分为三;一印度教徒为主的地区组成印度自治领。二伊斯兰教徒较集中的地区组成巴基斯坦自治领。三封建王公的领地组成土邦。除此之外,将西部的旁遮普交给印度统治,东部的孟加拉地区交给巴基斯坦统治,但对中部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,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人印度或巴基斯坦,或保持独立。“蒙巴顿方案”的提出,成为了之后印巴数十年冲突的“导火索”。由于“分割线”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宣布的,当时的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都陷入了大规模混乱。短时间内,居住在印度教徒地区的伊斯兰教徒逃亡伊斯兰教徒地区,而伊斯兰教地区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又大量逃往印度教徒地区。
这引起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骚乱,两教徒之间发生了难以计数的冲突和暴动。根据之后的资料显示,保守估计,至少50万人在这次冲突中丧生,100万人无家可归。这期间,两教徒之间产生的不信任感和憎恶对之后的印巴关系埋下了伏笔,这个暂且不论。就当时而言,克什米尔地区77%的人口为穆斯林,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,然而克什米尔土邦王是印度教徒,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,也不愿加人巴基斯坦,但最后又倾向加入印度。因此,印、巴分治时,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,在加上“蒙巴顿方案”不明确的规定,导致在印、巴分治后不久,双方为争夺克什米尔主权,于1947年10月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,这就是第一次印巴战争。
1947年12月,印度将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,1948 年8月和1949年1月,联合国印巴委员会,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,印巴均表示接受,此次战争双方打了个平手再之后,印巴两国总理会谈后发表联合公报宣布,克什米尔争端应通过克什米尔公民投票来解决。然而,1965年6月,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又爆发第二次战争,这次战争以印军被打退30公里而结束,巴基斯坦胜一局。1971年12月,因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而爆发了第三次印巴战争中,印度又占了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部分土地,最终以东巴基斯坦独立为孟加拉国而结束,印度扳回一局。
1972 年7月,印巴签署了《西姆拉协定》,双方同意在克什米尔地区尊重1971年双方停火后形成的实际控制线。为了解决克什米尔问题,印巴两国领导人曾数次举行会谈,但一直没能达成协议,时至今日,印巴冲突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。